查看原文
其他

陆奇,59岁,创业者:真正的高手,都是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21CTO 2021-10-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技术领导力 Author 技术领导力社区

01

陆奇是谁?

硅谷华人高管第一人


相信大家对他都不陌生,他宣布离职的当天,百度股价跌幅达9.54%,市值一下蒸发了94亿美元。


陆奇历任雅虎执行副总裁、微软执行副总裁、百度集团公司副董事长、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而关于其就职YC,有圈内大咖甚至为其抱憾:“陆奇这次是屈就了。”


这就是陆奇的分量。目前,陆奇离开了YC,创立了奇绩创坛(MiraclePlus),展开了自己创业的第一个项目。



我们先了解下陆奇的个人履历:


陆奇,毕业于复旦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后留校执教。此后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陆奇博士除了在学术界发表过一系列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还持有40多项美国专利。


1998年加入雅虎,从工程师做到执行副总裁,他用了10年。


2008年加入微软,担任执行副总裁,领导了Bing搜索、移动等业务。


2017年1月,陆奇加入百度,担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提出“All in AI”战略。


2018年8月,担任Y Combinator中国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Y Combinator全球研究院院长。


陆奇,凭借其辉煌的职业履历,被很多人称为:“华人第一职业经理人”、“硅谷华人最高级别高管”。



02

陆奇有多厉害?

每一次辞职,都会引发大地震


陆奇每一次辞职,都会引发大地震。


今年5月份,陆奇辞任“百度集团总裁”后,引发了一场大地震。几乎所有BAT级的科技公司,都给他抛来了橄榄枝,纷纷邀其去执掌牛耳。有人笑言:“一个人失业,整个互联网都操碎了心!”


2008陆奇从雅虎辞职时,杨致远当场洒泪,告别会上所有工程师穿上统一的T恤,T恤上印着“我曾与陆奇一起工作,你呢?”,以此纪念陆奇在雅虎的日子。


2016年9月离职时,比尔盖茨极力挽留甚至承诺:“你想要做什么业务,我们去搞个业务给你。或者你先休假一年两年,然后再回来当首席技术官,我们等着你就是了。”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曾对微软员工说:“五个人,对微软贡献巨大。一是创始人比尔·盖茨,二是CEO史蒂夫·鲍尔默,三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四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就是陆奇。”


其实早在2005年前后,李彦宏就曾试图说服陆奇加入百度,只是当时并未如愿。


2017年陆奇加入百度后,李彦宏曾公开给了他很高的评价:“陆奇上上下下有口皆碑,大家都很喜欢他,他有非常强的技术能力,又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并且工作极其玩命。”



03

陆奇的求学之路

逆风翻盘的人生,凭什么?


1961年,陆奇出生于上海,他从小就被寄养在江苏爷爷家。那时候,农村实行口粮配给,一个农民只配9个月粮食,爷爷家本来就很缺粮,再加上多了一个陆奇,所以就更是难以为继了。天天吃不饱饭,严重营养不良,陆奇的发育就受了影响,所以他长得特别瘦特别矮,感觉一阵小风就可以将他吹跑。


因为饿怕了,所以陆奇从下树立了一个远大理想:“我要当老师。”为什么要当老师呢?“老师不仅按12月配粮食,而且每周都有肉吃。当时吃肉很难,我们只在过年时吃一次。老师却像国王一样,每周都能吃上肉,而且百分百能吃饱饭。”所以陆奇读书特别努力,“当上老师,我就不用饿肚子了。”


可是由于历史原因,让陆奇的梦想搁浅了——高考取消了。念大学不行了,陆奇就想去造船厂当工人:“你个子这么矮,长得又这么瘦,干不了力气活。”陆奇被造船厂拒之门外。走投无路的陆奇,只好继续坚持学习,盼着有一天能够恢复高考。没想到还真给他盼着了——1978年,陆奇埋头狠狠啃了两年书本后,他考上了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


在复旦读书期间,陆奇特别勤奋。他并不聪明,但特别用功。后来,同学们回忆道:“他瘦瘦小小的身影,每天穿行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夜里图书馆熄灯,他才穿过农田,回到另一区的寝室。”


“他背着大书包在校园里穿梭,在林荫道上反反复复背着单词。他是全年级最瘦小的男生,但扛着全年级最大的书包。”


凭着这样的勤奋,陆奇成为复旦“本科毕业考上研究生的八十人之一”,读研期间,他更加勤奋了。因为成绩非常优异,所以硕士一毕业,他就留校当了老师。“我小时候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1989年,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克拉克,到复旦交流讲学。讲学那天是周末,不巧下了一场大暴雨,所以来听讲座的学生寥寥无几。如果按照以往的安排,陆奇周末都要回家看父母,但突然袭来的大暴雨,迫使他取消了回家计划。没有回家的他接到一个任务:“去克拉克讲座填一个空座。”


克拉克讲完课,让学生提问。陆奇接连提了几个问题,克拉克一听,大吃一惊。于是他跑去翻阅陆奇写的论文,这一看,他更是喜欢得不得了:“你到梅隆大学留学吧。”当时,陆奇有点犹豫,“在大学当老师已经是很不错的职业了。”但克拉克一句话打动了陆奇:“你是鹰,不应该局限在笼子里。”


在梅隆大学读博期间,陆奇发表了多篇高水准论文,迅速崛起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流科学家。1995年,博士毕业后,在师兄李开复建议下,陆奇加入了IBM实验室,研究起网络技术来。


1998年,陆奇和同学在餐馆吃饭时,谈起了自己对互联网发展的一些猜想。正在邻桌吃饭的雅虎技术主管,听到陆奇的一番言论后,跑了过来:“你可以来一趟雅虎公司吗?”陆奇到达雅虎办公室之后,聘书已经放在了桌子上。



04  

陆奇的职场奋斗史

从工程师到“硅谷顶级高管”


1998年~2007年,雅虎

1998年8月17日,陆奇加入雅虎,成了开发搜索引擎的工程师。陆奇实在是太厉害了,只用了短短十年,他就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升到了雅虎执行副总裁。


2007年,微软欲收购雅虎,于是展开了一系列谈判。最终,谈判失败。

尽管谈判失败了,但微软CEO鲍尔默却收获了意外惊喜:“我认识了陆奇。”当时陆奇原本已打算回国创业,但鲍尔默找到陆奇,与其长谈6个小时后,陆奇改变了想法,因为鲍尔默给了一个极其诱人的职务——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


出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这可是有史以来,华人在全球科技领域获得的最高职位。很多人觉得陆奇是高攀了,但鲍尔默却觉得是微软赚了:“雇用陆奇的费用,跟收购雅虎比起来,我们少花了399亿美金。”



2008年~2016年,微软

担任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后,陆奇掌管了Office、Bing等重要产品。

在陆奇的率领下,几乎从零起步的Bing搜索,竟然从强势的谷歌眼皮底下,硬生生抢到了20%多的市场份额,并通过和Facebook合作,成为对抗谷歌搜索的第一生力军。


谷歌搜索部门副总裁曼伯尔说:“陆奇是我们最厉害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只是Bing,在陆奇率领下,“Office成为微软最赚钱的部门。”


陆奇到底有多厉害?微软CEO纳德拉曾对微软员工说:“五个人,对微软贡献巨大。一是创始人比尔·盖茨,二是CEO史蒂夫·鲍尔默,三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四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就是陆奇。”


2016年9月,陆奇骑车时,不幸摔伤骨折。休养期间,他提交了辞呈。比尔·盖茨多次极力挽留:“欢迎你随时回来,我们一直等着你。”



2017年~2018年,百度

陆奇他选择了百度。


2017年1月,陆奇执掌百度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


2018年5月18日,因为种种原因,陆奇向李彦宏递交了辞呈。在陆奇辞职的前一晚,百度市值创下新高。



05

什么样的特质,成就了陆奇?


一、追求卓越

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到最好。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应该来自他的内心我,而不是受环境左右。


所以,提到工程师的自我成长,陆奇强调Engineering Excellence,即工程技术的卓越性和能力——“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做最好,一定要是做业界最强的。”


他这样解释说:

Engineering Excellence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个人的、团队的,能力的追求和工具平台的创新,综合在一起可以给我们带来长期的、核心的竞争力。”



二、时间管理


马拉松快步跑。无论创业,还是在大企业里从业,在工作中如何进行时间管理来让产出最大化,同时也能获得自我满足?


陆奇的策略是设计一个“马拉松快步跑”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心态。有这样几个步骤:


①首先,要意识到这是一场马拉松,不是一场短跑。


②其次,这场马拉松的速度需要很快,因为现实世界中,任何高价值的东西——创业公司、大企业的好岗位等——都会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你需要保持速度并持续领先。


③要有节奏。类似在高速公路开车,你需要保持一个均匀的高速,然后时不时的,你需要加速一下,再回到之前均匀的高速。你要避免过度频繁的加速减速。


因为就像一辆车,如果一直都是高速前进,只是偶尔需要超车再减速一下,这对于一辆车的损耗是很低的,会保持在一个健康的车况。但是如果一辆车过度频繁的突然加速减速,会对这辆车带来巨大损耗,不用多久车就可能垮掉。


另外,还要注意必须避免经常性的透支,经常性的拼命追赶截止日期,经常性的处于疲累状态。身体和精神上偶尔透支可以补回,不可长期透支。


总之,跑一个高效率、可持续、并且可以应对临时突发状况的马拉松才是关键。


当然,支撑这种马拉松心态的底盘是极致自律。以下是网上传播的一份陆奇的日常作息清单,你来自己体会下吧:


  • 每天3点起床,先查邮件,回复邮件。
  • 4点跑步,跑上5公里。
  • 5点至6点,就到办公室上班。
  • 7点前,处理完所有邮件。
  • 8点前,做好当天工作计划。
  • 9点,和姗姗来迟的老外开晨会。
  • 22点下班,学习一个小时。
  • 23点上床休息。



三、每天学习

陆奇的个人使命:Know more,do more,be more


陆奇说,“人生不是线性的,不要以为一班车就能把你从现在的位置带到你自己所期望的位置。”


所以,每天学习至关重要,没有学习能力,看再多世界也没用。“know more,do more,be more”——知道更多,做得更多,成就更多。


基于此,陆奇每天坚持学习英语,每天坚持阅读最前沿的论文。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一个代码——

“今天的版本一定要比昨天版本好,明天的版本肯定会比今天好,因为即使犯了错误,我里面有if statement,说如果见到这个错误,绝对不要再犯。


Life is too short, don’t live the same day twice. (同样一天不要重活两次)”


此外,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最好的工程师,还要关注深度学习和产品生态,所以陆奇说:


“如果把深度学习真的要想彻底,必须把物理重学一遍,把生物学看一遍,再把进化论再看一遍。因为深度学习跟这些东西完全相关,自己肯定想不清楚,要彻底想清楚,必须学。


如果不懂产品,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最好的工程师。真正要做世界一流的工程师不光要懂产品,还要懂整个商业,懂生态。因为你的工作的责任,是能够看到将来。把技术展望到将来的需求,把平台、把开发流程、把你的团队为将来做准备。”



06

真正的高手,都是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财经》小晚在访谈中曾提到:“一些投资人和创业者说,我们尊敬并喜爱陆奇,但我们并不看好他做的事。因为中国已经过了创业周期的红利期了。”

 

陆奇答道:“当初我决定做YC中国,我所有的中国朋友几乎都反对,没有一个人支持。这对我来讲一点不奇怪,某种意义上反而是我的论证。

 

一件值得去做、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如果被所有人理解,你肯定做不大,因为所有人都想做一样的事情,那他们将全是你的竞争对手。”



罗振宇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力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可以说,成为长期主义者,是我们普通人的通天之路。


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有四个方面:


一、优势积累效应,是长期主义者的依仗


指数增长的特点是,初期进步龟速,能力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大幅度的提升。事实上,很多时候,不管你付出多少努力,你可能都感觉不到自己有多大的进步。


然后,直到某一天,你突然福至心灵,感觉自己打通了奇经八脉,突破了某个长期存在的阻塞,接下来,你开了挂,蹭蹭蹭地起飞,技能提升越来越快。


哪些技能遵循指数增长呢?比如,一些技术的进步,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一个公众号的阅读量和粉丝的增加,物理研究。。。


当你做符合指数增长模式的事情时,最怕的是刚开了个头,看不到变化,就急着给这件事情画上句话。这就是我们通常说得“浅尝辄止”。


无论是对数增长的平台期,还是指数增长的开始阶段,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原理在运作:优势积累效应。



二、做长半衰期的事,让时间放大努力


半衰期越长,收益衰减的速度就越慢,比如,你花了一个小时,和朋友认真沟通,增进了你们之间的感情,在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这个收益仍然存在于你和朋友之间。


再比如,你用一周时间,认真阅读了一本书,改变了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这个改变就是你的收益,它会持续影响你之后人生中对待问题的方式,以及做决策的方式。


我们要多做的事情,第一种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第二种是低收益值、长半衰期。


想成为时间的朋友,就要先学会筛选优先投入时间做哪些事情,少做哪些事情,以及坚决不做哪些事情。


做到这一点,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收获高价值。这些高价值,会形成“优势积累效应”,从最初一个一个的小优势,累积成你的大优势,最终累积出一个别人望尘莫及的你。



三、用平淡无奇,打败瞬间的妙手


比如,在斯诺克台球中,并不看重个体单次动作多精彩。真正重要的是,你能持续性的连续击球。你的这一杆,实际上要为下一杆击球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保持连续性。这就是“通盘无妙手”的意义,每一个动作可能看似平淡无奇,最终却威力惊人。


它强调得是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不追求单次的极致效果,而是追求单次动作最终累加出的精彩。


我们每个人想成为真正的长期主义者,就要明白,以及能够做到,不追求单次努力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更不会到处找寻所谓的秘方、秘诀,而要把自己的全部努力,看成是一个大动作的前奏。



四、摒弃功利主义,发展人生系统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提到自己10岁的时候,曾经参加了一个计算机学习班,若干年后,在编写《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过程中,因为得益于自己略多于常人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写书中“批处理脚本”的海量工作。


而这本书,后来成为了长销书。从2003年出版后,每年至少销售4万册,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100万元。


李笑来认为,如果没有这些计算机技能,自己很难完成同样质量的作品,即使花更多的时间。


这个技能,就得益于他小时候一次毫无功利之心的学习。和他同期的两个小伙伴,一个没有报名就放弃了,一个学到途中放弃了,因为认为学计算机“没什么用”。


缺乏“系统思维”的人,总是从此时此刻,去衡量一件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不懂得把这件事情,放在人生大系统中去衡量。


所以,他们经常放弃“看起来无用”的事情,可以说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


少点功利主义,多点系统思维,你的人生系统,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



07

给职场年轻人的建议


《晚点》采访时就问陆奇:你对20、30、40岁的年轻人各有什么建议?

 

陆奇:

20岁需要做让你可以走得很快的事情,快速学、快速失败。30岁你要让自己可以走得远,建立一个核心支撑体系能让你走得很远。这个体系包括你的身体、你厚实的家庭基础和几个志同道合你可以信任的朋友。

 

 一个人到了35岁,到了打造产品的黄金时段,我已前很关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因为他/她已经犯过不少错,他/她最需要做一个好产品让他/她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本质提升。

 

40岁后,理想情况是找到一个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去发挥的舞台,一个人的才华和一个公司的才华只有在真正被释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如果这个舞台是你自己的最好。




08

写在末尾的话


正如陆奇所说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人生成就是由个人努力,能力和机遇三者结合决定的。


个人努力是可控的,有一句老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一个人通过自身努力和发展更强的能力而具备更充分的准备,当机会来的时候,这个人就更能把握住这个机会。


机遇是不可控的,但我觉得机遇如同公交车,错过了一班,总会有下一班。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永远的乐观主义者,相信事情总会有好结果。无论现在环境多么困难,或即将变得多么困难,到最后,都会好的。”


大家都知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大部分都在想怎么发光,却很少有人在想如何成为金子。职业生涯,要在“长期主义”中看到持之以恒,在机遇与原则中,学到知行合一,做时间的朋友,修言行之大道,方能成就你的非凡人生。


参考:

1.《对话陆奇: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不被人理解是必然的》,来自@晚点LatePost,作者宋玮 吴杨盈荟 房宫一柳

2.《陆奇成功背后的故事:决定人生高度的,是这 7 条原则》,拾遗

3.《陆奇特质 | 卓越源于极致自律》,混沌大学


作者:老K,知名电商公司技术老K级人物。武做过CTO,文出过畅销书,带你一起洞见技术新时代。来源:技术领导力


相关阅读:


张一鸣、李彦宏内容江湖大厮杀

陆奇演讲:人工智能精要

陆奇:卓越源于极致自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